我在这里找到了家
合肥电视台巢湖明珠频道 许瑞杰
白发渔礁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本不觉得立世已久,然决定写这篇征文时,掐指一算自己的从业时间,蓦然发现自己竟然是个即将“奔五”的“不惑”之人了,令我好不惊讶!看看自己走过的有声语言从业之路多么坎坷,可以用“迷迷茫茫,摸摸索索,孤孤单单独独”来形容,直到有一天我在网络里找到了“安徽省演讲学会”这个关键词,从此我在这里找到了家。
我与学会的缘分,源于2010年全国农民歌会,当时我代表巢湖市参加了诗歌朗诵比赛,侯台的时候碰到了一位参赛选手,他递给我一张名片,赫然在上面看到了他是安徽省演讲学会会员,我想:我们安徽也有这样的学会组织?回家之后,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网页,搜索“安徽省演讲学会”,结果让我欣喜若狂,找到了!我急切地填写、上传了报名表,从此每天都要登陆几次网站,日思夜想地等待回复,但迟迟没有回音。一晃半年过去了,有一天我心血来潮,按照网站上的联系方式,拨通了学会的电话,电话那头一个亲切的声音接听了我的电话,他说他姓崔,他告诉我,我们的入会申请正在审批,很快就有结果。我放下电话,突然想起来,姓崔?莫不是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、演讲界大名鼎鼎的崔跃松老师吧?我觉得心里一热,打开网页搜索“崔跃松”,看到了他演讲方面的赫赫成就,认真观看了他在郎溪县做的一场报告,倍受感染。从他的言谈举止和演说风格中我学到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,比如演讲如何开场、演讲手势、故事引用、基调把握、现场控制等等,这些对我后来从事演讲实践都有过不小的影响。尤其是我眼下正在主持的一档《老许说事》栏目,就正是一档演讲风格的时事评论栏目,主要就是对有话可说的新闻事件进行时事点评,这里我运用了崔老师的很多演说技巧,评论的尺度把握也十分得体,深受观众和主管部门领导的好评。可以说:身在学会外,受益已入心。
再过了大约两个多月的时间,有一次我打开网站,赫然看到了一条游动的学会最新动态,那是新接纳的会员名单,名单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名字,从没有感受过“许瑞杰”三个字在“安徽省演讲学会”的旗脚下,竟是那样傲气逼人。我如愿以偿加入了学会,成了安徽省演讲界艺术交流、学习艺术殿堂里的一名正式学员。2012年3月17日,接到了学会秘书处的通知,我参加了学会的第一次年会活动。作为媒体人,工作二十多年来,我参加过的各种代表大会,艺术交流会不下百次,但唯独这次,我觉得特别神圣。报到处,我领到了让我引以为荣的会员证和参会证;会场上,我见到了敬慕已久的许多老师和昔日同场比赛的对手,还有几位是我曾经辅导过的学生。大家相聚甚欢、激情堆积,会场气氛如火。
即兴演讲是大家的拿手好戏,找一个话题,我们就能滔滔不绝。和我一道入会的老胡(长江)年近花甲,大风大浪里摔爬滚打,这种场合他更是激动不已、无法按捺,第一个举手站到了台上,他把一篇刚刚参赛的演讲词奉献给了大家,声音沧桑中透着激情;涡阳县文化局干部柴阳阳台风端庄,她演绎的《九评上善若水》寄理与情,道深而理浅,大有于丹百家讲坛之气韵;省电视台公共频道王剑飞采访现场受感染,激情上台讲两句......会员们争先恐后举手发言,我坐在台下心里直打鼓,与会之前就作了准备,万一还不举手,时间一到不让我发言,我的功课岂不白做?不行!我得上,于是在众人的争抢中,我索性站起来举起了手,主持人把我请到了台上。在崔老师那里学到的演讲技巧我开始在这里运用。开场白,我用了一个寓言故事,把自己比作是一只掉进牛奶缸里,却一直不肯停止挣扎的小白鼠,最终把牛奶搅拌成了黄油,自己得以逃生,喻示自己为追求有声语言艺术,磕碰跌撞不罢手,终于如愿以偿走到了今天。故事讲完,台下就报以了热烈的掌声。
大家的热情让我受到了鼓舞,接下来我谈了自己“从对有声语言感兴趣到走上这条人生路”的经历和感受,也算是跟大家分享了我的艺术人生。会后,很多会员成了我的朋友,这其中朱鼎要算是对我最为关注的朋友,他对我的每期节目都能如数家珍,时常打电话或者发信息给我谈他的观后感,我非常感激他。另外我在巢湖辅导了一批演讲朗诵爱好者,我还邀请我们的会员朋友来到巢湖来给我的学员们讲课,共同帮助学员们提高演讲朗诵水平。
加入学会,让我这个孤独的演讲“痴者”找到了家,让我有了知我、懂我、教我的老师和朋友;加入学会,让我从事有声语言工作的激情更高。我热爱这个大家庭,我爱这里的每一位老师和朋友。